精品亚洲电影911|色综合国产精品视频|免费αv在线看|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真心好看

  • 東西問|卞堅:安徽明中都為何是明清宮殿“藍本”?

    分享到:
    分享到:

    東西問|卞堅:安徽明中都為何是明清宮殿“藍本”?

    2025年04月25日 19:07 來源:中國新聞網(wǎng)
    大字體
    小字體
    分享到:

      中新社合肥4月25日電 題:安徽明中都為何是明清宮殿“藍本”?

      ——專訪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卞堅

      中新社記者 張強

      明中都位于安徽省鳳陽縣,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家鄉(xiāng)以京師之制營建的第一座都城。雖未能作為京師啟用,但其規(guī)劃布局和建筑風格對明清兩代的都城建設產(chǎn)生了深遠影響,是后來改建南京、營建北京的模式樣板。

      何為明中都?明中都遺址有哪些最新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?中西方都城營建有哪些異同?安徽博物院副院長卞堅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“東西問”專訪。

      現(xiàn)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:

      中新社記者:何為明中都?

      卞堅:明中都又稱明中都紫禁城、明中都皇故城等,于洪武二年詔建,至洪武八年四月罷建,共建設了六年之久,占地面積為50多平方公里。

      根據(jù)記載,明中都在罷建時已“功將完成”。已經(jīng)營建的建筑有皇城、宮殿、壇廟、中央官署、軍事衛(wèi)所和一批市政建筑。這些建筑為明初舉全國之力修建,體現(xiàn)了當時最高的規(guī)制和工藝。

      明中都擁有內(nèi)、中、外三道城垣,其規(guī)模宏大,布局嚴謹,集2000多年中國都城建筑之大成。明中都的規(guī)劃嚴格遵循了《周禮·考工記》的王城制度,具有前朝后寢、左祖右社等布局特點,以一條南北中軸線貫穿全城。

      明中都罷建后,皇城在明代為留守司、守備太監(jiān)等看管,但已經(jīng)屢有扒拆,清代將縣治遷入皇城內(nèi),在原中心宮殿基址上建起了官學,百姓也隨之遷入,對皇城造成了較大的破壞。其后的每次戰(zhàn)火波及,中都城都會遭到不同程度的損毀。

      1961年,明中都被定為安徽省級文物保護單位。在明中都研究者、明清史專家王劍英的奔走呼吁下,1982年明中都被定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      目前,明中都的地面建筑還殘存有雄偉的午門、西華門城臺和一千多米的城墻,鼓樓基座也保存完好。城內(nèi)外宮殿、衙署、祭祀、禮制建筑雖被毀壞,但部分遺跡猶存,或隆起地表呈高臺形貌,或埋于平地之下殘存基礎。2013年,明中都被列入中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,2017年,明中都被中國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三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。

    2024年9月29日至2025年2月12日,“天下中都——明洪武時期精品文物展”在安徽博物院展出。圖為展覽中的明中都城沙盤。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

      中新社記者:明中都遺址有哪些最新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?

      卞堅:自2015年明中都遺址考古工作啟動至今,考古人員基本厘清了明中都城垣、水系、宮殿建筑體系的布局、結構、工藝和營建過程,彌補了宋元到明清時期宮殿制度轉變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的材料,印證了明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規(guī)劃中上承宋元、下啟明清的重要歷史地位。

      在宮殿區(qū)考古發(fā)現(xiàn)方面,考古人員首次完整揭露出明中都前朝區(qū)正殿的建筑布局,其總體呈“工”字形,由前殿、后殿和穿堂組成。這一發(fā)現(xiàn)填補了明清都城宮殿考古的空白。

      2022年,考古人員繼續(xù)對明中都宮殿基址進行發(fā)掘,發(fā)現(xiàn)了前朝區(qū)正殿西側附屬建筑。該建筑建在一個獨立的臺基之上,臺基南北長約30.4米,東西寬約23.2米,殘存高度1.15米。從柱網(wǎng)分布來看,這座宮殿不排除有重檐結構,宮殿前或有大的月臺,或為文武官員等候區(qū)域。

      2022年,考古人員在午門馬道遺址發(fā)現(xiàn)了連廊,這是補全明中都宮城中軸線布局的關鍵發(fā)現(xiàn)。連廊位于馬道北側,與馬道相連,同樣為“內(nèi)夯土外包磚”結構。

      在水系遺存考古發(fā)現(xiàn)方面,考古人員發(fā)掘了明中都外金水橋遺址,共發(fā)現(xiàn)7座橋,呈中部主橋、東西兩翼側橋格局。這些橋體現(xiàn)了明初最高等級官式古橋的形制,且橋與金水河道寬度、深度的尺度存在關聯(lián)。

      此外,考古人員對宮殿基址夯土關鍵位置進行了解剖,進一步了解了夯土結構、工藝和營建次序。考古人員還揭示了明中都的路網(wǎng)與水系布局,為研究當時城市的空間形態(tài)、功能配置等提供了重要線索。

      明中都的考古發(fā)現(xiàn)豐富了人們對明中都及其所處時代歷史的認識,有助于更深入了解當時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和文化背景。同時,為明中都遺址的保護、展示和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(jù)和支撐,有助于推動該遺址的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
    安徽合肥市民在參觀明中都遺址出土的城墻磚。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

      中新社記者:中西方都城營建存在哪些異同?

      卞堅:從相同點來看,中西方在都城營建過程中都追求城市的和諧與秩序。無論是中國的長安、明中都,還是西方的古羅馬城,都注重城市的整體規(guī)劃,通過合理的布局和建筑安排,營造出一種有序、和諧的城市氛圍。

      中西方都城都重視禮制與宗教在城市營建中的作用。中國的都城往往設有宗廟、社稷壇等禮制建筑,以彰顯皇權的神圣性和國家的權威性;而西方的都城則往往建有教堂、神廟等宗教建筑,以滿足民眾的宗教信仰需求。

      從不同點來看,中西方都城營建中的文化理念存在差異。中國都城營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,注重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,強調(diào)人與自然和諧共生。在都城規(guī)劃中,往往遵循《周禮·考工記》等古代典籍的指導,注重城市的方正、對稱和軸線布局。

      西方都城則更多受古希臘、羅馬文化的影響,注重人的主體性和個性張揚。在都城規(guī)劃中,追求城市的開放性和多樣性,注重建筑的單體空間布局和立體效果。

      空間布局不同。中國都城的空間布局以封閉式群體空間為主,通過重重院落疊加組成單體建筑群,形成“四合院模式”的布局特點。這種布局方式體現(xiàn)了中國古人的宗法思想和嚴格的禮教制度。西方都城則更多地采用開放式單體空間布局,建筑單體之間相對獨立,通過道路、廣場等公共空間將建筑單體連接起來。這種布局方式體現(xiàn)了西方社會的開放性和多元性。

      建筑特色不同。中國都城建筑以木構架結構為主,注重建筑的雕刻和裝飾,色彩較為單一化,以黃、紅等色彩為主,凸顯皇室的尊貴地位。西方都城建筑則以磚石結構為主,注重建筑的立體效果和光影變化,色彩較為明快亮麗,層次豐富。此外,西方建筑還善于運用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,創(chuàng)造出更加宏偉壯觀的建筑單體。

    2024年9月29日至2025年2月12日,“天下中都——明洪武時期精品文物展”在安徽博物院展出。圖為游客在參觀展覽。中新社記者 張強 攝

      功能定位不同。中國都城往往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,是皇帝居住和行使權力的場所。因此,在都城營建中,注重宮殿、官署等政治性建筑的建設。西方都城則更多強調(diào)城市的經(jīng)濟和文化功能,注重商業(yè)貿(mào)易和文化交流的發(fā)展。因此,在都城營建中,注重市場、劇院、圖書館等公共建筑的建設。(完)

      受訪者簡介:

    卞堅。安徽博物院供圖

      卞堅,安徽博物院副院長,副研究館員,安徽省宣傳文化領域“青年英才”,長三角區(qū)域文物專家?guī)斐蓡T。長期從事文物研究和博物館陳列展覽研究工作,主持策劃30余個展覽。

    【編輯:曹子健】
    發(fā)表評論 文明上網(wǎng)理性發(fā)言,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(xié)議
    本網(wǎng)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(wǎng)觀點。 刊用本網(wǎng)站稿件,務經(jīng)書面授權。
    未經(jīng)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    Copyright ©1999-2025 chinanews.com. All Rights Reserved

    評論

    頂部